日期:2013-03-25 來源:北青網(wǎng)
-----------------------------------------------------------------------------------------------------------
在西四一條狹窄馬路上熙熙攘攘的車流中,何德軍走出狹窄的粉子胡同,右轉(zhuǎn)走了幾步,推開了京濱鑫賓館的玻璃門,與賓館前臺打了個招呼,他敲開了一間房門,大聲嚷嚷道:“付大媽,中午吃的好不?”
賓館西側(cè)一墻之隔的是某養(yǎng)老院,何德軍是這里的院長。這個老式四合院現(xiàn)在變成了工地,墻東倒西歪,天井架起了一個彩鋼板帶玻璃的頂棚,地上有一兩堆沙子。從去年7月起,養(yǎng)老院開始擴建,曾經(jīng)住在這里的二十多位老人有的回家,也有不少就住進了隔壁的賓館。擴建工程修修停停,老人在賓館里已經(jīng)住了半年多。
“留守”老人住進賓館
京濱鑫賓館面向西四大街,根據(jù)網(wǎng)上的價格表,標準間是238元一晚。養(yǎng)老院整修擴建后,8位“留守”的老人住在這里,分別住在四個房間內(nèi)。另外每天還有兩名工作人員在這“值班”,也開了一個房間。
“距離近,送飯方便,”何德軍說。養(yǎng)老院一直有10名工作人員,每天除了安排兩人輪流在賓館值班之外,其他人還在辦公室內(nèi)“待命”。
“老人不愿意回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吧。”何德軍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庭的。”
何德軍推開了付大媽的房門,開玩笑地嚷嚷道:“睡午覺了?誰讓你鉆被窩了?”七十六歲的付大媽從兩平方米的廁所中“蹭”了出來,解下來鞋上蓋著的兩塊布。何德軍說,付大媽愛干凈,刷東西的時候都要把鞋蓋上,害怕弄臟了鞋。“這鞋是德國進口的,治病的,三千八一雙。”付大媽說。
付大媽關(guān)節(jié)不太好,耳背,“沒別的大毛病”。在床頭柜上,付大媽永遠擺著醫(yī)療本。“看病的時候方便,省得他們找不著。”付大媽說。
少了點兒活動的場所
沒有窗戶的房間內(nèi),床頭柜的左右有兩張單人床,床與床之間勉強夠一人通過,床腳處有個棕色的桌子上擺著一臺電視,有個凳子。這點家具已經(jīng)把屋子塞得滿滿當當。但相對于老人以前的房間,面積差不多。付大媽的“室友”前兩天回家了,因此付大媽的待遇相當不錯。
“住這挺好的,室溫隨便調(diào)。”付大媽指著墻上的空調(diào)說,“就是沒了娛樂和讀報紙的地方,我也不愛串門。”雖然不愿意串門,無事可做的付大媽還是時不時地到還在擴建的豐頤園養(yǎng)老院去找何德軍,或是到大街上看看,“出門左邊有一家香妃烤雞”。
擺著電視的桌子是付大媽的飯桌,上面擺著剛剛刷干凈的飯盒。“中午吃的是白蘿卜燉鴨塊,還有蔬菜。”付大媽趴在桌邊,掀開了一個飯盒。“剩點蔬菜,我晚上用開水澆一下吃,不浪費。”豐頤園一直是分餐制,飯會送到每位老人手中。
這里的二十多位老人從七十歲到九十多歲不等,平均年齡八十歲左右,生活都可以自理。因此在搬到賓館之后,環(huán)境和對老人的照顧并沒有“降級”,只是沒了活動的地方。“有個行動不太方便的老人,這7個月在賓館里基本上沒出過門。”何德軍說。
每月房費補貼數(shù)萬元
養(yǎng)老院的地理位置好,一個月算上伙食費的價格才不過950元,因此吸引了來自北京各區(qū)縣的老人。在養(yǎng)老院擴建的消息傳出去后,雖然有不少老人回了家,但還都“惦記著回來”。“價格便宜,很多都是財政撥款。”何德軍說,“像現(xiàn)在住賓館,老人還交一樣的錢,每個月街道要補貼四五萬元過來給老人住宿。”
今年春節(jié)格外冷,何德軍找了個大房間,湊齊了在賓館的所有老人,集體吃了頓飯。“那天中午陪老人喝了點酒,喝得有點多,”何德軍回憶,“但是沒辦法,你不陪他們喝盡興了,他們就哭。”
何德軍在這已經(jīng)干了七年,是第三任院長,而前兩任院長只干了一年就“受不了了”。退伍的何德軍就接下了這攤。“當時三四十歲年輕,真不想干。”何德軍說。結(jié)果這一干就是七年,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何德軍的嗓門比原來高了很多,因為大多數(shù)老人都“耳背”。
很多老人在這已經(jīng)住了七八年,由于兩人一間屋子,鬧矛盾的老人并不在少數(shù),勸架是常事。而很多老人都希望自己得到院長的偏愛。
“何院長是很負責(zé)的。”常來這里的義工鮑女士說,“干這行真的不容易,他真的能把老人當成自己父母,所以老人不愿離開。”
臨時住所還要住多久
去年7月17日,由于擔心隨后到來的暴雨,何德軍接到了搬離的通知。于是他將一部分老人遷到了隔壁的賓館,還有一部分老人則由家屬接回了家。“幸虧搬走了,要不這房子在大雨里真夠嗆。”何德軍說,這座房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房子的主體結(jié)構(gòu)仍然是木頭,墻體十分脆弱。
“在擴建的施工隊進來之后,把墻皮扒掉之后,里面的磚就碎成了粉末塌了下來,”何德軍說,“好像這么多年,都是靠墻漆包著磚頭,墻才沒塌。”
按照最初的規(guī)劃,養(yǎng)老院將進行擴建,但從去年7月到現(xiàn)在,施工進展一直很緩慢。最近又有傳言這里將會改為一個殘疾人活動中心,將重新進行規(guī)劃設(shè)計,而曾經(jīng)住在這里的老人將被遷往街道下轄的另外一個尚未竣工的養(yǎng)老院。
昨天是周末,記者未能找到街道的負責(zé)人了解養(yǎng)老院的未來規(guī)劃,不過在賓館陪伴了老人幾個月的何德軍卻有些焦慮,“讓老人住在賓館里是個臨時措施,但是這個臨時一下就是7個月。”何德軍說,希望老人們盡早能有個踏實的地方養(yǎng)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