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9-07 來源:網絡整理
-----------------------------------------------------------------------------------------------------------
一、 我國老齡化現狀分析
(一) 我國老齡化現狀
據統(tǒng)計,2009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6714億,占總人口的12.5%。與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凈增725萬,增長了0.5個百分點。 2009年,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899萬。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老齡人口的比例將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長,從2001年到2020年這一時期,平均每年將有596萬人進入老齡,大約在40年代,人口老齡化程度達到頂峰;2030年前后,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預計將增至4億左右,相當于現在歐盟15國的人口總和;到2050年,我國60歲和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總數將分別達到4.5億和3.35億,這意味著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
在上海,2005年,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數量為26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9.6%;北京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88萬,占總人口的14.6%,據預測,到2025年,北京全市老年人口將達到416萬,占總人口的30%;2006年底,天津市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148.81萬,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5.68%。
據統(tǒng)計,老齡化水平超過全國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蘇(13.75%)、浙江(13.18%)、重慶(12.84%)、遼寧(12.59%)、山東(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省市。老齡化成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二) 我國老齡化特點
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呈現以下特點:
(1) 老年人口基數大。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1.44億,世界上60歲以上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中國,是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1/5,是亞洲老年人口的1/2;
(2) 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據統(tǒng)計,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占到30%。從2005年的11%到30%,中國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而許多國家用了一百年的時間,我們的進程大大快于其他國家;
(3) 高齡化趨勢明顯。近年來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人以年均約4.7%的速度增長,明顯快于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目前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300萬,約占老年總人口的9.7%;
(4) 地區(qū)老齡化程度差異較大。上海的人口年齡結構早在1979年就進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寧夏等西部省、自治區(qū)預計要到2010年左右才進入,相差約30年;
(5) 歷史欠帳較多。我們國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當時是沒有養(yǎng)老積累的,這個包袱留到了現在,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6) 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不相適應。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
(三) 傳統(tǒng)養(yǎng)老方式面臨的挑戰(zhàn)
與老齡化相伴而生的一系列問題,使得我國最傳統(tǒng)的家庭養(yǎng)老模式遭遇困難。
(1) 生育率下降直接導致家庭的供養(yǎng)資源減少,子女養(yǎng)老的人均負擔幾倍增長。夫妻兩人供養(yǎng)雙方4位老人,撫養(yǎng)1個后代的“421”模式將成為中國今后幾十年主流家庭模式。據人口專家預測,未來10年,包括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組成的獨生父母家庭(即421家庭)在我國至少會達到上千萬個。據一項京滬穗城市居民調查顯示,35%的家庭要贍養(yǎng)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贍養(yǎng)2-3位老人;
(2) 死亡率的下降推動壽命延長。1999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1歲,正在向發(fā)達國家的水平(74歲)邁進。隨著父母壽命的提高,贍養(yǎng)時間逐步延長;同時,高齡老人不斷增多,家庭里會出現兩代老人,贍養(yǎng)數量開始增多。另一方面,子女的年齡也在相應提高,供養(yǎng)者的老齡化,將導致低齡老人供養(yǎng)高齡老人的局面產生;
(3) 21世紀將是老年人獨居的時代。1990年,我國老年人口中,有70%的人與子女同住?,F如今,在許多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增長到40-50%,如北京市東城區(qū)安德里社區(qū)空巢化比例達到55%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80%,代際分離增加了家庭養(yǎng)老的困難;
(4) 現代化生產節(jié)奏不斷加快,勞動強度增加。忠孝兩難全,由時間、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來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擔子沉重。尤其是對于臥床不起老人來說,他們的子女更難以承擔長期照料老人的責任。單獨依靠家庭來解決大面積、曠日持久的老人照料問題是不可能的;
(5) 統(tǒng)計表明,無子女和獨生子女家庭中的老人是特困老人的多發(fā)群體。尤其是老年婦女,無退休金,長期依靠丈夫,喪偶后,失去經濟來源,沒有地位,沒有依靠,更加容易陷入貧困。
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及高齡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有的家庭養(yǎng)老方式,建立多種適合中國國情的養(yǎng)老模式,以彌補家庭養(yǎng)老功能的不足。目前我國社會養(yǎng)老服務體系仍不夠完善,與社會養(yǎng)老需求仍有較大差距。
(四) 老齡化帶來的機遇
21世紀,世界許多國家面對的一項重大挑戰(zhàn)就是人口的老齡化。然而這對企業(yè)來說,卻意味著一個藏金蘊銀的大市場,這個市場被稱為“銀發(fā)市場”,養(yǎng)老產業(yè)正成為一項新興的朝陽產業(yè)。
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圍繞老年人消費市場應運而生的企業(yè)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現代商品和服務的產業(yè)延伸鏈,在老年餐飲、保健、文化娛樂、康復保健、旅游、住宅、社區(qū)服務業(yè)等產業(yè)方面發(fā)展?jié)摿Ψ浅>薮?其中,在銀發(fā)產業(yè)中,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是養(yǎng)老機構。
據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余壽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處于帶病生存,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5%的老年人有入住養(yǎng)老機構的愿望。目前,發(fā)達國家的社會服務業(yè)收入占GDP總值的60%以上,而我國僅占GDP的40%左右,發(fā)展相對緩慢、潛力最大的恰恰就是養(yǎng)老服務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