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在线观看,91黑丝美女,日韩色图片,久青草国产免费观看

黃先生: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QQ (0752)2509367 直線
陳小姐: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QQ (0752)2509105 直線
范小姐: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QQ (0752)2509050 直線
  黃小姐: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QQ (0752)2509010 直線
  劉小姐: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QQ (0752)2509280 直線
  李先生: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QQ (0752)2509210 直線
惠州頤訊微信公眾號
惠州頤訊微信公眾號
養(yǎng)老管理軟件試用
養(yǎng)老院建近郊不科學

日期:2014-05-30 來源:廣州日報

-----------------------------------------------------------------------------------------------------------

1.jpg

如果把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比作一塊圓圓的“大餅”,那么這些城市的老齡人口正在向“大餅”的中心(老城區(qū))以及“大餅”的最外緣(遠郊)“遷徙”,兩者的中間地帶——城市近郊區(qū),則留給了城市中更年輕的居民。

這就是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周婕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周婕及其團隊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市為研究樣本,調研“城市老齡人口空間分布特征及其演變趨勢”。該課題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研究表明,中國大城市老齡人口分布與發(fā)達國家在相同城市化階段時非常相似,它對未來政府規(guī)劃轄區(qū)的養(yǎng)老事業(yè)有重要的參考。

本報記者近日也分別對廣州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社區(qū)海珠南華西社區(qū)、老齡化密度最高的荔灣龍津街道進行了探訪。

“老年人即將占到我們人口的1/4,比兒童還多,為什么我們總是為兒童考慮,做學校校區(qū)規(guī)劃,做校車補助,反而就不能為老人多做些事兒呢?”談及國內很多城市在養(yǎng)老事業(yè)上的規(guī)劃,武漢大學周婕教授顯得很焦慮:因為無論是在資金投入還是公共設施的規(guī)劃上,均存在明顯的滯后與不足。

老齡人口住哪?
“偏愛”老城與遠郊
我國城市的老年人口主要分布在何處?哪里比較密集?哪里比較稀少?

周婕決定選取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個大城市作為研究樣本,利用GIS(地理資訊系統(tǒng))工具,將2000年和2010年國家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部委、各地方部門提供的數據,以及團隊自行收集的可靠數據建庫,由此繪制10年間北上廣漢四市各個街道的老齡人口空間分布和演變圖。

結果顯示,我國城市老齡人口的中心集聚趨勢和郊區(qū)化趨勢齊頭并進,老齡人口既向城市中心集聚,又向城市最外緣的遠郊離心擴散。

周婕告訴記者,廣州2010年65歲以上老齡人口有847530人,老齡化程度達到6.67%,比2000年增長了29%。其中,老城區(qū)是老年人聚居最多的地方,越往外到近郊,老年人越少。而在城市中心的老年人極少遷徙,因此居住空間變化較小,其中,荔灣區(qū)龍津街道的老齡人口密度最高,達到每平方公里11692人;而海珠區(qū)南華西街道的老齡化程度最高,達到15.43%。

北京、上海、武漢同樣如此,城市老齡人口密度呈現由中心向外逐漸遞減,反映了城市老年人的中心集聚趨勢還在進一步深化,中心城區(qū)的老齡化程度增速加快,大多由一般老齡化街區(qū)轉變?yōu)楦呃淆g化街區(qū),人口老齡化程度往往超過15%。

與此同時,近郊老齡人口逐漸減少。周婕舉例說,上海是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qū),2000年時,幾乎所有的街區(qū)都是老齡化街區(qū),但到了2010年,城市近郊的大量街區(qū)由老齡化街區(qū)轉變成了年輕型、成年型街區(qū)。

另一個變化體現在我國大城市老年人正在遠郊區(qū)的部分空間集聚,并在空間上形成了一塊塊的超老齡化社區(qū)。

選址原因有哪些?
鄉(xiāng)村空心化、城市殘留化
周婕告訴記者,老年人在城市遠郊聚集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當地的鄉(xiāng)村空心化,在北上廣的遠郊鄉(xiāng)村,土地流轉后,很多鄉(xiāng)村的年輕人都跑到城區(qū)打工,但因為到城區(qū)距離很遠,年輕人不太可能住在村里,多選擇在市區(qū)租房。因此,遠郊的鄉(xiāng)村只殘留了老年人和兒童。這是很明顯的空心村現象。

另一方面,因為大城市中心城區(qū)土地價格高昂,很多開發(fā)商瞄準了遠郊土地,這也帶來很多改善居住條件的老人前往。

為何老城區(qū)殘留了這么多老年人呢?周婕告訴記者,這與當初的城市規(guī)劃有很大的關系:“建國之后,我們很多城市都做過規(guī)劃,按照功能分區(qū)設立了很多高校區(qū)、工業(yè)區(qū)、倉儲區(qū)等。我們在建一所學校的時候,既建了校舍,同時也建了老師的家屬區(qū),工廠也是一樣,工廠旁邊都配建了相應的住宅區(qū)。這些人在建國初期都被規(guī)劃到了這些空間,經過半個多世紀后,我們再回頭來看這些城市空間,通常會發(fā)現,我們當初把工人規(guī)劃到這里以后,工人的一生就交給了這個地方,他們被大型廠礦企業(yè)固定在了工廠的旁邊,從此再也離不開,也沒有錢去改善居住條件。這就是城市‘殘留’化留下的老人。”

當然,也有很多老人不愿意離開居住了數十年的社區(qū),主動愿意留下:“比如我們學校的一些退休老師,就是愿意待在武大破舊的校舍里,因為這個地方靠著學校的食堂、圖書館、珞珈山、東湖,他就認為寧可居住的條件差一些,但其他方面的條件會好一些。在老城區(qū),幾十年來的生活習慣、優(yōu)越的配套、熟悉的人際關系,也讓老人寧可住在一個不太舒適的房屋中,也不愿意主動離開。”

老人扎堆老城區(qū) 街道敬老樓住不滿
南華西老街區(qū)老人有“玩伴”
在廣州老年人口密度最高的南華西街道,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到底如何?記者進行了探訪。

而據南華西街道民政科提供的數據,南華西街轄區(qū)內60歲以上的老人占到了全街道總人數的19%。

今年73歲的盧伯,在吃過午飯之后,搖著扇子溜達到人民橋下的陰涼處,準備打上一下午牌。四人一桌的牌局已經開了一桌,而坐在旁邊看牌的人,也有三個人。

他告訴記者,說是牌局,實際上也只是打打籌碼,權當是娛樂。

盧伯說,從小學時搬到南華西街,他已經在這里生活了60多年,是一個地道老廣州。如今,他仍然生活在幾十年前的老房子里,家里除了自己和老伴兒,兒子兒媳也都和他住在一起。

“年紀大了,子女照應起來比較方便。”盧伯說,其實這片街區(qū)有些老房子已經拆掉了,原來的老街坊也都隨子女去了新樓,住上電梯樓。

但是,在盧伯看來,這實在不是什么“聰明”選擇。他解釋說,到了電梯樓,經常開門看到的人都不認識,下樓也不知道去找誰,“連打個牌人都湊不齊”,生活也會過得比較郁悶。

在盧伯說話的時候,三四個老人又湊在一起開始了新的一桌牌局,原本想打牌的盧伯匆匆與記者道別后,便趕了過去。

今年67歲的徐伯興奮地告訴記者,他的退休金已經從剛開始的10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3200元。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出門,晚上10時甚至更晚才回家。“看到好吃的就吃點”。徐伯說,他沒有結婚,沒有子女、沒有房子,現在花的錢都是退休金,一日三餐都在外面吃,“原來自己還做,但是太麻煩,不做了。”他告訴記者,每個月他除了400元的房租,每天還要吃飯、喝糖水,而且由于自己有皮膚病,每個月還要買涂抹的藥。


“錢還是要省著花。”徐伯說,等今后身體不好了,沒有人照顧的時候,他就要去養(yǎng)老院。他專門打聽了養(yǎng)老院的價格,每個月住要1000多元,吃也要1000多元,如果再治個病什么的,自己的退休金根本不夠花。所以,他現在也要為今后攢錢,好住進養(yǎng)老院。

徐伯口中提到的養(yǎng)老院,南華西街民政科的周葉明告訴記者,是一家私人的養(yǎng)老院,收費也相對比較貴。之前街道曾辦過一座“敬老樓”,但是由于消防問題不過關,最終停辦了。

逢源街街道敬老樓未飽和
在廣州荔灣區(qū)龍津中路的逢源街道,居家養(yǎng)老同樣并沒有成為“主流”,只有40人左右。相對于13000多人的老人群體來講,可以說比例非常小。

昨日,逢源街道辦民政科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逢源街道的60180總人數中,60歲以上老人有13000多人,占總人數的21%,70~79歲的老人有7141人,80~89歲以上的老人有2115人,100歲以上老人也有10人左右。

與南華西街沒有養(yǎng)老院不同,逢源街道有自己街道的“敬老樓”,但始終沒有住滿過。在逢源街道常年負責老齡工作的譚女士告訴記者,從2010年“敬老樓”建成至今,住進敬老院的老人人數始終在25人左右,從來沒有達到過30人的“飽和”狀態(tài)。

同樣情況的還有街道義托中心,她說,之前有一個老人,他們用了很長時間才說服老人前去義托中心,譚女士說,義托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幫老人恢復身體,有些老人因為身體原因行動不便,義托中心有專門的康復人員,幫助老人恢復行動能力。但是,很多老人則感覺到了義托中心,就像是被家人和朋友“拋棄”一樣。

譚女士說,老人參與最多的就是康齡大學(老人大學)。老人來到大學可以學書法、畫畫,學習英語、跳舞等。

逢源街道辦民政科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85歲以上身體不便的老人,他們會建議去老人院,但是卻很少老人會聽從建議。他解釋,可能是老人覺得進了老人院就失去“自由”。

周葉明常年負責街道的老齡工作,她認為,老人目前仍然在老街區(qū)聚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生活習慣等問題,老人在這片區(qū)域生活得久了,許多生活所需時要去的地方都非常了解,因此,生活起來也比較輕松。但是,如果在新的地方生活,老人需要去適應新地方的環(huán)境。這是許多老人不愿意去改變的。

另外,就是街道的老人大多是很多年的老街坊,因此比較熟悉,也有親切感。而如果老人住到了電梯樓里,除了看報紙似乎也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會讓生活也變得無聊單調。所以,盡管有些老人由于申請到廉租房搬到了金沙洲、天河等離街道較遠的地方,但是依然會選擇坐公交車回街道和其他老人一起活動。“至少不會那么孤單。”

專家觀點
養(yǎng)老院最好勿建在近郊
通過這項研究,周婕認為,目前政府在規(guī)劃老年人養(yǎng)老設施時還有很多滯后和不足:“老齡化社會已經近在眼前,但每個城市在做公共設施配套規(guī)劃時,依舊首先著眼于小孩的托幼、小學、中學,卻很少去考慮老年人,他們也需要學習的空間。我們很少能看見針對老年人疑難雜癥的??漆t(yī)院,老年人福利院的床位缺得很厲害,福利院是有,但都是低品質的,而不是高品質的,而且與現代老年人的空間分布又是不吻合的。”

周婕還說:“我們調查下來,恰恰是有很多養(yǎng)老院、敬老院,就在近郊,但近郊并沒有多少老年人,反過來他們留在了大中企業(yè)、大中廠礦的宿舍,還有一部分殘留在了老城,還有一部分被殘留在了遠郊的空心村,因此很多設施的選點布局是不科學的,沒有考慮老人。”

“我的這項研究就是想告訴政府,在做規(guī)劃的時候,首先要知道老人在哪里?政府才能夠去幫他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老年人缺就醫(yī),缺養(yǎng)老院,缺老年大學,但建類似所有的公共服務措施,前提是知道老人在哪里。”

周婕認為,除了養(yǎng)老規(guī)劃,目前養(yǎng)老事業(yè)的最大缺陷是沒有調動民間力量,資金籌措陷入很大問題,“現在都是獨生子女,老人本身不愿意給孩子太大負擔,如果我們向55歲以上的老年人募資,告訴他們建造一所居住環(huán)境,服務質量比住在家里,比兒女照料還優(yōu)越的老人院,有哪個老人不愿意出資呢,但是,我們很多地方政府往往連想都沒有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