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06 來源:重慶晨報
-----------------------------------------------------------------------------------------------------------
昨天上午,陰雨綿綿,九龍坡區(qū)巴福鎮(zhèn)敬老院的老人們只能在棋牌室里娛樂,有打牌的、喝茶的、聊天的……但仔細(xì)一看,他們腳上都穿著同一個款式的毛線拖鞋。48個老人都知道,腳上穿著的拖鞋都是同一個好心人織好送來的。
有心人
48雙毛線拖鞋,全部親手織
“我這個花型比你的好看些。”昨天上午11點(diǎn),穿著一雙墨綠拼黑色格紋毛線拖鞋的徐天貴,指著涂澤輝腳上那雙酒紅色的毛線拖鞋驕傲地說。“我這個也好看,紅色喜慶。”涂澤輝用手輕輕拍了拍腳上的拖鞋,還嘴說。
兩個七旬老人像孩子一樣,任性地比起了誰的鞋子更好看。老人腳上的拖鞋其實(shí)是同一個好心人織好后送來的,敬老院的48位老人每人都有一雙。
巴福鎮(zhèn)敬老院院長官廷前表示,這48雙拖鞋是一位叫季同惠的好心人織好送來的。“一個人織了48雙(鞋子),又一個人把40多斤重的拖鞋提過來。”官廷前說,敬老院從60年代成立以來,接收過善款,也接收過好心人捐贈的衣物和食品,但像這樣有心的禮物,還是第一次收到。
實(shí)在人
拖鞋里面有絨里,穿上很暖和
之后,院長通過電話喊來在附近重慶巴蜀精細(xì)化工廠上班的季同惠。看到有記者來采訪,季同惠連連搖手拒絕,“這好大點(diǎn)事情,沒得必要上報。”
棋牌室的老年人聽到動靜后都冒著雨出來留人。“大妹子,你這么關(guān)心我們老年人,該報道下。”“禮輕情意重噻。”……老人們一邊說,一邊把季同惠拉到棋牌室門口的走廊里避雨。
“大妹子,這個鞋子用的都是好材料。”57歲的肖占木趕緊在旁邊端了一個板凳坐下,把拖鞋脫下來,用手提著掂量起來,“看嘛,少說都有一斤,重就說明暖和、耐穿。”
“還在里面加了絨里,比超市買的暖和得多。”“這雙應(yīng)該不得穿一年就壞了。”……人群中,只有78歲的張興全沒有穿毛線拖鞋。張興全解釋,不是自己不喜歡,而是舍不得,“我都是晚上洗了腳之后,在房間里穿上暖腳,怕弄臟了。”
在敬老院住了11年的徐天貴說,往年過年過節(jié),有好心人送食物,有好心人送衣物,但這是他第一次收到手工織的毛線拖鞋,他感覺送的人更有心。在這個嚴(yán)冬,這里的48位老人,腳暖心更暖。
低調(diào)人
織鞋送給老人,連同事都不肯說
聽到老人們的贊美,站在一旁的季同惠笑開了花。季同惠說,自己平時喜歡織毛線拖鞋,至親摯友都一人一雙。今年5月,她經(jīng)過敬老院時,突然想到這群無依無靠的老人,冬天更需要暖腳的拖鞋,便開始計劃為老人送上這份暖冬禮物。
兩個月前,家住巴福鎮(zhèn)西和村的季同惠趁著周末休息,和朋友一起到朝天門買回了十多斤毛線和48雙鞋底。
因?yàn)椴恢览先藗兇_切的鞋碼,季同惠事先特意問過敬老院的工作人員,“都是男性,我買了40、41、42,三個型號的鞋碼。”材料買齊了,季同惠的公公婆婆主動承擔(dān)起了挽毛線球的工作,好方便兒媳婦之后織拖鞋。
織鞋幫、織鞋墊、加絨里、上鞋底……季同惠總會找工作以外的閑暇時間,見縫插針地織拖鞋,有時候晚上織到凌晨才睡。因?yàn)橐眉?xì)麻繩把鞋底和鞋幫拉緊,季同惠的手上現(xiàn)在都還有明顯的勒印。
季同惠的同事李女士說,自己好多次看到季同惠走路都在織毛線,“我問她織這么多給誰?她還不肯說。”但在季同惠看來,這是她做人的原則—沒辦成的事情,就不要到處宣揚(yáng)。不過看到老人們收到禮物后,臉上的笑容,季同惠坦言,自己以后還會做好事,至于做什么,她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