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06 來源:聯(lián)合早報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警告,中國在2010年之前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已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現(xiàn)在留給中國的時間已經(jīng)非常短了。
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就業(yè)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昨天警告,中國在2010年之前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已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中國應盡快實現(xiàn)即老即富,讓老年人有資產,年輕人有人力資本。
楊燕綏昨天在通商中國、新加坡公共服務學院以及清華大學聯(lián)合舉辦的《透視中國系列》座談會上透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正在進行老齡化課題研究,在中國新一屆政府與十八大產生后,為他們提供政策建議:即中國社會如何從未富先老進入到即老即富。
她強調:“有些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前,會提前30到40年做好準備,現(xiàn)在留給中國的時間已經(jīng)非常短了,未富先老已經(jīng)成為中國非常大的社會問題。”
2035年中國
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楊燕綏說,國際上通常認為,當65歲的人口占總人口7%的時候,這個國家就進入老齡化,占14%的時候是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則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中國在2010年之前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預計2035年前后,中國和英國等歐洲國家將一起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她指出,現(xiàn)在留給中國改善公共政策的時間非常短而且迫切,有一個問題掩蓋了中國的矛盾,就是老年人消費水平特別低,如果老年人消費水平永遠低下去,當老年人口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的時候,如何拉動內需?她比喻說:這好比給你一個枕頭睡覺,而明天房子塌了,更大的問題在后頭。
她補充說:新加坡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2萬美元(2.4萬新元)的時候進入老齡化,而中國則是在GDP達1000-2000美元的時候就進入老齡化。她以一條消費曲線來說明中國人的消費狀況:中國人第一次消費高峰出現(xiàn)在基礎教育階段,也就是初中到高中的時候,第二個消費高峰在結婚的時候,因為結婚必須有房,而到40-50歲處于人力資本高峰的時候,卻沒有錢去繼續(xù)接受教育和搞好自己的健康,只是在退休的時候可能有一次旅游,這使消費的后曲線一直下降,直到壽終正寢的時候再上來。
楊燕綏指出,中國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社會保障法,也沒有為社會保障而做的一個公共預算并進入人民代表大會去討論,而是還由財政部門做規(guī)劃,然后相關部門與財政部門談判,這種籌資計劃是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
雖然中國政府已經(jīng)建立了社會保障基金,已有9000億人民幣(1746億新元)的規(guī)模,但還在積累的階段。
她指出:中國老齡化問題上面臨兩個挑戰(zhàn),一是有一個好的養(yǎng)老金結構,二是讓老年人有資產,可以買單,年輕人有人力資本。老年人的資產包括他們的養(yǎng)老金、一個好的社會醫(yī)療保險計劃、一個好的房產政策,而中國現(xiàn)在的房產基本掌握在50后、60后的人身上,以及一些成功的企業(yè)家手里,年輕一代買不到房子,也買不起房子,中國現(xiàn)在需要設計房產作為兩代人之間財富分享的制度安排。
她提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老年人怎么擁有購買服務的能力。中國如今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從明年開始,勞動人口每年減少700萬,同時增加700萬65歲以上老人,養(yǎng)老的成本最貴的不是吃和穿,也不是旅游,而是買服務,如何解決老年人的購買力,讓年輕人有就業(yè)崗位,由此形成老年人的資產,讓中國盡快從未富先老變?yōu)榧蠢霞锤?,這將考量中國的公共政策。
黨內民主建設
應是十八大后政體改革重點
在昨天題為“中國的未來:過渡還是轉型”的《透視中國》系列座談會上,北京清華大學學者對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改革作了多方面的預測。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按照他的理解,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一方面是如何去建成一種機制,讓民意能夠充分表達出來,然后加以整合民意,而在政黨這一方面,是民主機制的建立,這可以從兩頭開始,一是黨內民主,這已經(jīng)討論過多次,也有過很多嘗試,另一個是基層民主,在這方面就還有很大的空間。
他說,在中國現(xiàn)有體制中,一些民主機制還可以充分發(fā)揮,比如人大的機制,尤其是地方人大,如何讓人大代表真正代表當?shù)孛癖姷睦?,如何去比較不同政策的利弊,他認為,目前的地方政府機制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積極作用。
他舉例,怎么建立一個可持續(xù)的公共財政體系,也是政治體制改革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他說,媒體和輿論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政策有很多非議,包括地方政府賣地,但是地方政府有他們的難處,這是因為很多地方政府并沒有一個可持續(xù)的財政體系,而很多公共服務卻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因此只能通過賣地等方式籌集資金,因此,建立一個可持續(xù)的公共財政體系是重要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孟慶國在談到中國未來政治改革的時候則表示,未來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主要還是在兩方面:共產黨自身的代表性和黨內的民主建設。
孟慶國說,通過多元化的參與機制,多元利益的融合,中國共產黨的利益代表性已經(jīng)多元化了,他預測下一步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應該是黨內民主建設,而進一步強調高層決策機制的參與性將會是未來發(fā)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