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9-11 來源:北緯網-雅安日報
-----------------------------------------------------------------------------------------------------------
立秋之后,天氣漸涼,氣候干燥。如受風涼,易引起頭痛、流淚、咽干、鼻塞、咳嗽、胃痛、關節(jié)痛等一系列癥狀,醫(yī)學上稱之為“秋燥癥”。老年人對秋燥適應性差,耐受力弱,所以老年人更應該重視秋季的養(yǎng)生和保健,那么老年人在秋季養(yǎng)生需要注意什么呢?本期健康話題,記者為老年朋友們詳細介紹秋季養(yǎng)生相關知識。
注重飲食調養(yǎng)
秋季老年人要想少患病,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飲食調養(yǎng)。飲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就是說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yǎng)血的作用;另外還應“少辛增酸”,因辛味食物易至燥,酸味食物能生津,所以秋季飲食還要少辛多酸。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廣柑、山楂、新鮮蔬菜、酸味食品。對于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生津。
老年人由于五臟衰弱,腸胃薄弱,如果飲食生冷無節(jié),饑飽無常,勢必傷胃犯病。因此,秋季老年人應少吃多餐,多食熟軟開胃易消化之物。另外,由于秋季氣候干燥,易犯津傷秋燥癥,因此,在食物選擇上應以甘平潤燥、養(yǎng)肺生津之品為主。如:梨、百合、麥冬、荸薺、山藥、豬肺、蓮子、藕等可多食;也可適當加些滋補中藥煮粥、泡酒飲用,如杞子粥、黃精粥、玉竹酒、柿子酒等,對扶正防病有積極作用。
秋季一到,又進入大補的黃金時間,老年人、體弱多病者或處于恢復期的病人,都習慣用老母雞燉湯喝,甚至認為雞湯的營養(yǎng)比雞肉高。其實,雞湯所含的營養(yǎng)比雞肉要少得多。據研究,高膽固醇、高血壓、腎臟功能較差者、胃酸過多者、膽道疾病患者,不宜多喝雞湯。如果盲目以雞湯進補,只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對身體有害無益。因此,老年人要少喝雞湯。
老人秋吃啥水果?季是水果豐收的季節(jié),但老年人如何享受這些果實呢?老年人由于內臟器官衰老,導致各生理功能減弱。因此一次不宜進食大量的水果,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吃法。常胃酸的,不宜吃李子、山楂、檸檬等含有機酸較多的水果。經常大便干燥的,可多吃些桃子、香蕉、桔子等,因這些水果有緩下作用。柿子含大量柿膠,吃多了可加重便秘。經常腹瀉的,不要多吃上面提到的有緩下作用的水果。可適當吃些蘋果,因為蘋果有收斂和固澀的作用。有心臟病及水腫的,不宜吃含水量較多的西瓜、椰子等水果,以免增加心臟的負擔以及加重水腫?;加刑悄虿〉?,不但要少吃糖,同時也要少吃含糖量較多的梨、蘋果、香蕉等水果。肝炎患者多吃些桔子和鮮棗等含維生素C較多的水果,有利于肝炎的治療和恢復。不要在飯前吃水果,以免影響正常進食及消化。腎炎、高血壓等病患老人切不可多食香蕉,香蕉性寒、質滑,但含鉀量高。
此外,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只重視進補而忽略了體內的循環(huán)流通。其實,老年人除了“補”之外,還應該“通”,即只要體內通暢,平時食物中的營養(yǎng)基本可以滿足身體需要。要“通”,就應多吃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等,刺激腸壁蠕動和分泌黏液,促進排便。多用含維生素B的食品,如粗糧、豆類,必要時可補充片劑維生素B1。多吃產氣食物如生黃瓜、生蘿卜等,利用它們在腸道內的發(fā)酵作用,增加腸蠕動,利于排便。
防病做到“四護”
——護氣道 防溫差大引起不適
一般來說,在炎熱的夏季過后,當氣溫開始下降,天氣開始涼爽的時候,不少老年人就會出現呼吸道疾病。因此,保護老年人的氣道必須在夏秋之交就應該引起注意。
隨著初秋季節(jié)的來臨,早晚溫差開始增大,老年人體質較弱,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易誘發(fā)咽喉疼痛、扁桃體炎、氣管炎。對于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患者還會加重病情。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保暖,根據氣溫變化及時更換衣服,避免感冒,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去,并進行必要的耐寒鍛煉,不要天氣稍轉涼就立刻添衣。老年人可用冷水擦身或者是洗冷水臉。
此外,要注意遠離花草、油漆等過敏源,少吃魚、蝦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以防病情加重,引發(fā)哮喘。
——護脾胃 防濕氣入侵
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中醫(y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
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等癥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
一般說來,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針對上述兩種情況,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通風,如果在淋雨后應及時將身體擦干并更衣。不少老年人也喜歡游泳,但要注意如果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
另一方面,為防內濕,切勿過量吃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
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護心 防心腦血管疾病
雖然立秋已過多日,但夏日天氣的影子仍在持續(xù),心血管專家指出,在季節(jié)交替時節(jié),忽涼忽熱,極易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生活起居要多加注意。
忽涼忽熱的天氣會使人體血管時常處于從擴張到相對收縮,又從收縮到擴張的狀態(tài),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是一種健康威脅。而且,在天氣涼爽時,一些心腦血管病患者會放松警惕性,日常起居和服藥失去規(guī)律,遇燥熱天氣來臨,容易導致疾病急性發(fā)作。
另一方面,夏秋之交高溫天氣仍會不時出現,人體大量排汗,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導致機體血容量不足產生血液濃縮,造成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出現缺血性損害,引發(fā)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疾病。
因此,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補水仍是必不可少的養(yǎng)生原則,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心臟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如果出汗太多時可喝一些淡鹽水。
另外,由于早晚有一定的溫差,老年人要注意隨時增減衣服,夜間防止受涼。氣溫過高時,適當開空調降溫,注意溫度不要過低;在外納涼時間不要過長。
老年人還應定期測量血壓,沒有高血壓的老人也應該經常測一測;有了高血壓,應及時治療,把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以減少心衰、腦梗塞、腦溢血等并發(fā)癥。
特別要提醒的是,天熱時人的外周血管擴張,血壓較平時降低,一些高血壓患者因此自行停藥。夏秋之交,遇高溫悶熱天氣或氣溫驟然降低時,極易導致血壓突然升高,誘發(fā)中風、房顫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
——護關節(jié) 勞逸結合是關鍵
不少關節(jié)炎患者因為立秋過后不注意保暖,還經常吹空調、吹電扇,結果導致舊病復發(fā)。此外,像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老毛病”,在這個階段復發(fā)的概率也很高。
隨著天氣漸漸轉涼,很多老年人在不慎受涼后,就會出現膝蓋疼痛等癥狀,開始時僅是關節(jié)痛,一段時間后可出現上下樓疼痛,時間長了會病情加重。
專家稱,這個季節(jié)常見的都是老年性骨關節(jié)炎。原因多是因為受涼、濕氣較重引起的。
專家建議這部分老年人除了聽從醫(yī)囑按時服藥外,還要適當做一些功能性訓練。關節(jié)炎患者如果發(fā)病后,應當控制活動量,做到勞逸結合,飲食方面盡量少食用寒濕類食物,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關節(jié)部位的保暖。
除了骨關節(jié)病“折磨”人們的關節(jié)外,如果肌肉力量不足,人在運動量比較大時也會感覺關節(jié)不適。要加強腿部肌肉力量,進而保護關節(jié),可嘗試半蹲動作,尤其是老年人不必扎馬步,只需微微蹲下、感覺腿部肌肉緊繃即可。
另外,可以進行一些適量適宜的運動鍛煉,從而有效預防膝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如散步、慢跑、太極、健身操、打羽毛球等。千萬不要從事下肢負重的鍛煉,這樣容易損傷膝關節(jié)。